9号线南延伸段明年通车
东方早报:按照建设宜居乐业的新松江这个目标,在规划上会有哪些体现?
盛亚飞:市政府已通过了《松江新城总体规划修改方案(2010—2020)》,松江新城的面积将由原来的60平方公里拓展至160平方公里,其中含东西两侧60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,人口由60万扩容至110万,产城融合的模式,使松江新城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,也更能体现宜居乐业的新城发展定位。
在松江新城新一轮规划建设中,我们积极加以调整和改进,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,符合宜居乐业的要求。
抓住沪杭高铁、申嘉湖高速公路、虹桥枢纽、轨交9号线的建设,把规划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进行谋划,给新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,成为上海第一座与高铁以及城市轨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新城。并且在新城向南拓展部分的高铁片区规划中,总体容积率将提高,呈现“疏密有致”的格局,既有开阔的大马路,也有小马路,既展示大都市的现代,也有江南水乡的精巧;在教育、医疗上,将不断引进优质资源,还要打造10分钟文化圈,让市民出家门步行十来分钟就能享受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;将建造几个城市综合体,融大型商场、写字楼、宾馆、住宅为一体,使城市功能在“点”上相对聚集。此外,还将多建菜场、咖啡吧、茶馆,让市民生活更舒适、惬意。
同样的,在松江整个“十二五”规划中,将加快推进松江新城开发建设,拓展新的发展战略空间,建成一批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,形成以松江新城为轴心的路网体系。
在老城改造方面,将围绕轨道交通9号线南延伸段站点的建设,大力发展站点经济,推进老城道路交通设施建设,实施一系列的道路拓宽和改建工程;同时,加快中山西路和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性开发,实施危旧房屋改造,推进旧住房综合整治。在“十二五”中,松江将设立30亿元老城改造专项资金,用10年时间完成任务,使老城区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高。
东方早报:您在谈“十二五”发展时曾表示,要关注民生,着眼百姓利益,2012年松江在住房保障建设方面有哪些计划?
盛亚飞:在松江新城建设中就考虑到保障房建设,规划中的新城南部高铁片区就预留了14平方公里用于保障房建设,让城市中的白领、大学生、低收入人群都可以有机会、有选择地入住美丽的新城。
2012年,我们还将新开工46万平方米的区属动迁安置住房,将在泗泾北拓展基地、泗泾洞泾基地保障性住宅开工的基础上,同步推进基地内公建配套设施的开工建设,还将在佘山基地内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0万平方米。
改进配套
今年新建改扩建11所学校
东方早报:老人就医、孩子读书是居住在松江的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,松江曾提出完善15分钟就医圈,平衡教育资源等民生保障措施,今年有什么具体方案?
盛亚飞:松江是导入外来人口最多的郊区之一,有100多万人口是导入人口,对于他们的生活服务,如:子女上学、老人就医等民生问题,松江区委、区政府有责任解决好,但由于涉及方方面面,只能分步实施、有序推进,这也要请他们理解和谅解。
近年来,松江持续推进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,把遍布全区各镇、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卫生站和卫生室等建设始终纳入区政府实事工程,通过多年来的努力,基本达到市民步行15分钟能就近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,也就是我们致力于打造的“15分钟就医圈”。
2012年,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,增强医疗服务能力,提高居民健康水平。主要是不断优化卫生资源布局,继续支持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南部三期建设,推进区中心医院、九亭医院改扩建工程,完成泗泾医院迁建工程,启动松江大学园区和泗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工作,规划选址在东北部建一所大型医院,并分步推进社区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。进一步提高我区整体诊疗水平和效能,使市民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,缓解看病难、看专家难的问题。
教育是民生之基,是政府服务民众的重要责任。随着松江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,近年来,人口导入激增,孩子就学难问题凸显。面对现实,区委、区政府统筹规划,整合资源,下大力气予以解决,在松江教育工作上力争做到优质、均衡、开放、发展。
“十一五”期间,共投入建设资金6.48亿元,加强学校建设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将建设60所学校。2011年新开设学校7所。2012年将新建及改扩建11所学校,另外9个学校项目也进入了工程前期准备。启动第二轮中小学校舍质量安全建设,实施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校舍办学条件三年计划。采用公办学校吸纳、设立国有资产公司举办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、建立公办学校教学点、简易农民工子女学校转民办等4种形式,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。